世界宣明會原創布偶劇

世界宣明會原創布偶劇

宣明會籌備已久的原創布偶劇【雪糕山下的森林】 ,正式在宣明會YouTube 頻道發布。此布偶劇適合幼兒至小學生觀看,希望透過劇中的小故事,幫助同學擴闊視野,認識發展中地區的不同面貌,培育他們成為富同理心、關愛別人的世界公民,並且積極以行動帶來各種改變。

故事影片會持續更新,是一項具趣味性及教育意義的多元化資源,適合家長與孩子一同收看,促進親子互動。

首集劇場版《羊太太的魔法藥》 剛於本週推出,歡迎家長訂閱宣明會【雪糕山下的森林】 的YouTube頻道。

《羊太太的魔法藥》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6q3vfyGib0E

【雪糕山下的森林】YouTube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Y_z4fw8p7L1c0daDV8moJka-tQwRbC6

【雪糕山下的森林】其他詳情,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s://www.worldvision.org.hk/icecream

探索•活學《憲法〉及《基本法〉」網上工作坊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於2023年1月推出名為「探索•活學《憲法》及《基本法》」網上工作坊,旨在透過各種有趣和互動工作坊及遊戲,介紹《憲法》及《基本法》,增加《憲法》及《基本法》教育的趣味性。

第一階段已推出兩個工作坊,包括「跟Buddies 做運動」及「神奇手電筒工作坊」,學生根據指示完成工作坊,在上載作品後,有機會換取小禮品。

歡迎家長陪同子女在家中參與工作坊。

「探索•活學《憲法〉及《基本法〉」網上工作坊

網站連結:
https://basiclawworkshops.com

為甚麼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

2 月 2023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每天放學後,叫小朋友坐定定做功課,就如打仗一樣。通常小朋友不喜歡或不願意做功課,都有數個原因,家長可以如何協助小朋友呢?

 

第一,他真的不懂得怎樣做。如何才算是真的不懂得做?我發現有不少小朋友回到家後,原來有八成的功課要家長從旁指導,那麼小朋友自己一個處理不了,他就當然等待父母回家。在父母角度中,他們就會覺得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了。

 

第二,小朋友其實有八成是懂得做的,但他其實很想父母陪伴自己,所以他會爭取和父母一起的時間,等到父母一起,就裝作不懂得 。其實他們不是想不懂的,而是潛意識地希望父母陪伴自己,想和父母一起做功課。

 

第三,可能是他們太累了。原來是父母在安排方面,沒有給小朋友一個恰當的時間表,令他們在一個不佳的狀態中做功課,所以小朋友就不願意做了。

如果小朋友原本是不懂得做,家長應和學校好好溝通。如果學校願意將功課的程度調彽,適合小朋友做,這樣家長就不需要擔心程度的差異。如果小朋友不喜歡做功課,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討厭上學,繼而失去學習的動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學校溝通,是否可以給他一些較淺的功課,令小朋友在做功課的過程中是享受的。

如果學校是不能夠配合,那麼家長要想想自己如何從旁指導,令小朋友或在假日慢慢讓他上一些由淺入深的課程,或給一些字讓小朋友認得,或透過一些遊戲剪接,令小朋友明白讓他慢慢享受做功課。

其實在教育界最擔心的就是他們已經抗拒學習,抗拒上學和抗拒做功課,所以我們要真真正正地正視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的原因。有些小朋友很喜歡和爸爸媽媽黏在一起,但在現時的社會大部分父母回到家後會和小朋友做甚麼?就是做功課,這是他們唯一的親子時間。如果唯一的親子時間,大家也關係不好或不高興,就會製造很多家庭或婚姻的問題。

如果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只是為了等待父母。家長可在小朋友身邊半玩耍,半陪伴,用半親子的方法和他一起做。你可以在旁邊看書或做一些類似功課的東西,例如工作上有些東西要帶回家處理的,讓小朋友覺得你在他身邊陪伴,你在做事他也在做事。

有一個令人感擔心的情況,便是很多家長會說:「行了,你做吧,我就在旁邊」,但其實家長在看電視、看手機或玩遊戲機。這樣的話小朋友就會覺得其實你不是在陪伴他,大家都不是在做同一樣事情。當然就算小朋友大部分都懂得怎樣做,家長不用爭取時間做其他事,最好真正地看著他做。在旁邊不停稱讚他:「不錯喔,原來真的會做喔!」給他多一點稱讚,那麼這個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如果小朋友到了K3下學期左右,其實他們都已經成大了,挺有獨立能力的。家長或許會想「這麼大了,不應該再陪他做功課了」,其實家長從小到大已經開始要有時間表的鋪排,讓小朋友跟隨。譬如小朋友放學回家,他們要休息一會或吃一點東西和玩一會遊戲,可能半小時或者45分鐘後就開始要做功課了。

在K1、K2的時候,家長可以在旁陪著他,但到了K3家長就可以用獎賞的方法,「如果今天我下班回來後,我看到你完成功課,就給你一個剔號。如果做完功課後,你很乖地去洗澡,接著我會再給你一個剔。」給小朋友一個時間表讓他自己看,他每剔完之後家長便給他星星或心心。在他的時間表,每一星期的時間表儲了足夠的星星,媽媽就要有些承諾,例如去公園玩等。那些獎勵最好都是親子活動,不是買玩具、禮物或糖果。

「親子遊戲大募集」活動

教育局舉辦「親子遊戲大募集」活動,在2023年1月至6月期間,家長更可把親子玩樂的精彩短片上載至「親子遊戲大募集」活動網頁,與其他家長推介有趣的遊戲和分享樂趣。

短片拍攝要求

格 式:不限,以不多於15分鐘為佳

拍攝器材:不限,可以手機或其他器材拍攝

上載方法:家長需要將短片上載到個人YouTube戶口並將瀏覽權限設定為不公開,把相關連結提交到活動網頁

內 容:與親子玩樂有關,內容可包括物資預備、遊戲方法、過程及反思等

活動日期:2023年1月至6月期間每一個月的15日前把YouTube連結提交到活動網頁

備 註:具創意及啟發性、快樂而有意義的活動的短片更有機會於日後供教育局用作推廣「正向家長運動」用途。參加者須同意其短片或短片的片段可能用於教育局推廣或宣傳「正向家長運動」的工作,有機會出現在不同媒介,包括網站、報章、社交媒體、出版物、電視和電台等。

此外,「親子遊戲大募集」設有個人及學校獎勵計劃,學校可鼓勵更多家長參與活動,促進家校合作,讓家長透過此獎勵計劃培養持續與子女一起玩樂的習慣,共建優質的親子時間。有關獎勵計劃詳情如下:

「親子遊戲大募集」個人獎勵計劃

個人(家長)獎勵計劃

活動時段:2023年1月1日至6月30日

獎項計算方法:家長上載以下指定數目的親子玩樂短片,獲發獎項如下–

金獎:共6條短片
銀獎:共4條短片
銅獎:共2條短片

獎項及獎品:

上載最多短片的首10名參加者,可獲得海洋公園入場券3張(成人入場券兩張及小童入場券1張)。
金獎、銀獎和銅獎的得獎者將獲頒發獎狀及紀念品。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小朋友扔玩具 家長應阻止嗎?

2 月 2023

資料來源: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家長遇到幼兒階段的小朋友拿起玩具,就會扔、扔、扔!其實這是一個正常發展階段的過程,特別是1歲多至2歲。因為拿起玩具扔,物件向下墜,比較容易看得出因果關係。

拿起放手,會有聲音和動作。動作的意思是他做了動作之後,物件便會掉下來,感覺十分好玩。但是隨著歲數的成長,應該不要再扔玩具。家長不宜去制止他,說他再扔玩具是不對的 。因為他可能不知道何謂對與錯,但是覺得好玩。家長可以適當地讓他繼續扔,定一點規矩,讓他扔進一些恰當的範圍。就算配不對顏色也不要緊,最低限度放回適當的範圍。

家長也可以讓他扔球,便可以扔去一些比較遠的地方。在家裡範圍可用一些盤

或不同盒子,讓他像收納玩具般扔進去。當然慢慢地要求他力度再小一點,還有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記得留意如果他扔的時候,你叫他不要扔,反而會加強他扔的意欲。因為這句說話不夠正向,家長要記得當他扔玩具的時候,不要說:「不要再扔玩具了」,可以說:「我們嘗試慢慢放下,放在這裡,輕力一點。」

 

我們一方面在環境上提供一些令他能恰當地扔的機會,同時所說的語句要正向地引導他應該要做些甚麼,這樣就有機會改善他的行為。

為甚麼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

2 月 2023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每天放學後,叫小朋友坐定定做功課,就如打仗一樣。通常小朋友不喜歡或不願意做功課,都有數個原因,家長可以如何協助小朋友呢?

 

第一,他真的不懂得怎樣做。如何才算是真的不懂得做?我發現有不少小朋友回到家後,原來有八成的功課要家長從旁指導,那麼小朋友自己一個處理不了,他就當然等待父母回家。在父母角度中,他們就會覺得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了。

 

第二,小朋友其實有八成是懂得做的,但他其實很想父母陪伴自己,所以他會爭取和父母一起的時間,等到父母一起,就裝作不懂得 。其實他們不是想不懂的,而是潛意識地希望父母陪伴自己,想和父母一起做功課。

 

第三,可能是他們太累了。原來是父母在安排方面,沒有給小朋友一個恰當的時間表,令他們在一個不佳的狀態中做功課,所以小朋友就不願意做了。



如果小朋友原本是不懂得做,家長應和學校好好溝通。如果學校願意將功課的程度調彽,適合小朋友做,這樣家長就不需要擔心程度的差異。如果小朋友不喜歡做功課,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討厭上學,繼而失去學習的動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學校溝通,是否可以給他一些較淺的功課,令小朋友在做功課的過程中是享受的。

 

如果學校是不能夠配合,那麼家長要想想自己如何從旁指導,令小朋友或在假日慢慢讓他上一些由淺入深的課程,或給一些字讓小朋友認得,或透過一些遊戲剪接,令小朋友明白讓他慢慢享受做功課。

 

其實在教育界最擔心的就是他們已經抗拒學習,抗拒上學和抗拒做功課,所以我們要真真正正地正視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的原因。有些小朋友很喜歡和爸爸媽媽黏在一起,但在現時的社會大部分父母回到家後會和小朋友做甚麼?就是做功課,這是他們唯一的親子時間。如果唯一的親子時間,大家也關係不好或不高興,就會製造很多家庭或婚姻的問題。

 

如果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只是為了等待父母。家長可在小朋友身邊半玩耍,半陪伴,用半親子的方法和他一起做。你可以在旁邊看書或做一些類似功課的東西,例如工作上有些東西要帶回家處理的,讓小朋友覺得你在他身邊陪伴,你在做事他也在做事。

 

有一個令人感擔心的情況,便是很多家長會說:「行了,你做吧,我就在旁邊」,但其實家長在看電視、看手機或玩遊戲機。這樣的話小朋友就會覺得其實你不是在陪伴他,大家都不是在做同一樣事情。當然就算小朋友大部分都懂得怎樣做,家長不用爭取時間做其他事,最好真正地看著他做。在旁邊不停稱讚他:「不錯喔,原來真的會做喔!」給他多一點稱讚,那麼這個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如果小朋友到了K3下學期左右,其實他們都已經成大了,挺有獨立能力的。家長或許會想「這麼大了,不應該再陪他做功課了」,其實家長從小到大已經開始要有時間表的鋪排,讓小朋友跟隨。譬如小朋友放學回家,他們要休息一會或吃一點東西和玩一會遊戲,可能半小時或者45分鐘後就開始要做功課了。

 

在K1、K2的時候,家長可以在旁陪著他,但到了K3家長就可以用獎賞的方法,「如果今天我下班回來後,我看到你完成功課,就給你一個剔號。如果做完功課後,你很乖地去洗澡,接著我會再給你一個剔。」給小朋友一個時間表讓他自己看,他每剔完之後家長便給他星星或心心。在他的時間表,每一星期的時間表儲了足夠的星星,媽媽就要有些承諾,例如去公園玩等。那些獎勵最好都是親子活動,不是買玩具、禮物或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