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意見不一好常見 如何維繫一個家?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

   狄志遠博士

如果要維繫家庭的良好及親密關係,要有三方面因素,包括計劃家庭、溝通家庭及同理心家庭。無論是個人、團體和社會,都需要有計劃,這些計劃應包括有方向、目標、行動及解決困難的方法等。同樣,每一個家庭都需要有本身的家庭計劃,最簡單來說,如何計劃置業、儲蓄、旅遊及生育子女,都需要清楚計劃及行動。而在傾談這些計劃的過程中,需要所有家庭成員共同參考,也是大家的共識,以致大家能透過共同努力,製造一個美滿家庭。

有了計劃,我們努力去實踐及落實,在實踐過程中,需要有良好的溝通。一個家庭內,成員之間總會有不同意見,亦總是會有紛爭,如果這些不同意見及紛爭未能解決,將會變成家庭糾紛及衝突,這樣推行家庭計劃都不能達致目標。

而解決成員之間的紛爭及矛盾,最有效的方法是溝通。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面對矛盾及衝突,會有兩個解決方法,一就是鬥爭,打倒對手,贏得勝利;二就是溝通,互相協商,互諒互讓,共同尋求出路及解決方法。

筆者認為第二種,以溝通去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最理想的,而在家庭,有甚麼問題不能解決呢?只要大家能有效溝通,總會尋找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法,因此良好家庭需要由有效溝通去建立的。

要達致互諒互讓,大家就需要有同理心,就是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了解他的困難及需要,而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家庭成員的體諒,因為他們處於反叛期,需要學習獨立。每個人都面對不同的處境及困難,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可能有其獨特的困難。

如果我們能多從對方的角度理解問題,大家會有不同的理解,從而會更容易接受對方的情況,這會使我們更能互相接納及諒解。家庭成員之間,要多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這有助減低大家的衝突,從而很快就達到共識及化解問題。

及早察覺聽力障礙問題 免影響整體語言發展

撰文:言語治療師李詠茵

筆者曾在工作上遇到一位 5 歲的小朋友。他跟其他同齡的孩子一樣,外表乖巧,而且十分有禮貌。但他有著與其他同齡孩子不同的特徵- 他的左耳配上了一個助聽器。他,也是一個患有聽力障礙的孩子。顧名思義聽力障礙的定義為「因聽力受損而成的障礙,包括弱聽至完全失聰」。那聽力障礙是否只影響孩子的聽覺呢?

理解四周聲音 建立概念

試想想,幼兒在學會說出有意思的字詞前,會先有甚麼能力呢?那是說「BB話」吧。那麼幼兒在學會說「BB話」前,其中重要的一步又是甚麼呢?是學會理解四周環境的聲音,以及透過與聲音(包括父母有意思的說話、兒歌等)的互動而建立概念,明白不同語音代表著不同的人、事和物,從而逐步理解字詞,建立語言。因此,由於有聽力障礙的幼兒在「聽」方面接受的感官刺激比正常聽力的幼兒較少和弱,因此也有機會導致語言發展遲緩。

減少聆聽經驗 難以跟從指令

聽力障礙的兒童未能從「聽」的感官方面完全接收外界訊息,減少了聆聽經驗和語言接觸的機會,因而往往出現不專心的情況,難以跟從指令,以及在理解較複雜的句式時會出現困難,影響學習。由於語言學習的發生是透過留意和接收外界的輸入,再經過重覆接收類同的訊息與特定概念的連繫、模仿和運用。因此,不少聽力障礙的孩子長大後,在語法運用、句式表達和詞語認識會比其他孩子較弱,更有研究指出兩者在詞語認識上的差距,會隨著年紀而愈來愈大。

影響語音發展 難察覺聲調間的分別

而聽力障礙對幼童語言發展的另一更明顯的影響,則是其語音發展。一般聽力障礙的兒童往往對於較高頻率(frequency)和低強度(intensity)語音的敏感度低,因此未會留意到這些語音,就如粵語包含 /f/、/s/、/ts/、/tsh/ 音的字(例如:「飛」、「三」、「吱」、「車」),並以其他語音代替,如將「飛」讀成「悲」、「三」讀成「擔」、「吱」讀成「啲」、「車」讀成「爹」等。由於此類的錯音源自孩子的聽力障礙,而因此對某些字音的敏感度低,所以孩子未必能自行察覺到自己發音上的錯誤,或自己的發音與他人的分別。

另一方面,粵語是一種「聲調語言」(tonal language),一般來說有九個聲調。聲調之間的差異很細微,因此正如咬字發音一樣,聽力障礙的孩子也可能因為對各聲調的敏感度較低,而未有察覺它們之間的分別,旁人聽起來,可能會覺得孩子的說話如外國人說話或唱歌一般。

及早介入 接受治療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有聽力障礙的孩子也會面對語言發展遲緩或咬字發音的問題,筆者也曾經接觸不少語言能力十分優秀的聽障小朋友和成年人。正如其他健康問題一樣,「及早介入」才是處理問題的關鍵。因此,假若懷疑孩子有任何聽力問題,便應盡早接受耳鼻喉科醫生和聽力學家的評估,以決定是否需要配置助聽器或接受其他治療。假若孩子真的患有聽力問題,單靠配戴助聽器也未必可以完全解決或避免與聽力障礙有關的語言發展問題。因此,也應盡早接受適合的言語治療,使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及早趕上同齡孩子。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子女非附屬品 聆聽感受助親子溝通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博士

一個銀幣總有兩面,我們努力與子女建立親密關係的同時,在生活上也難免出現衝突。要減少爭執,身為父母,需要明白子女是獨立個體,他們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而家長行使權力,是為了保護心智未成熟的兒童,而非展示自己擁有權力。年幼的子女,總有頑皮的時候,而青春期的子女,反叛更是成長階段的正常現象。當子女犯錯時,適當的責備是需要的,但一句:「我是你的父親,我說的話你就要聽!」並不適合現代的環境。

大家經常聽到「要把子女當作朋友」,但要怎樣才能做好這一點呢?蔡元雲醫生在《我該對孩子說甚麼》一書中談到單獨約會子女,文中提出了數點具體的建議,十分值得向讀者們推薦。

聆聽的 Dos and Don’ts 

當父母聆聽子女說話時,切記不應「演繹」、「提議」和「教訓」,請看以下兩個例子。

例子 1:小明放學回家時垂頭喪氣,向母親說:「今天真的很不開心!」

母親回應道:「發生甚麼事呢?是不是今天又跟小強吵架?我說過多少次,不要跟別人爭執!你不明白嗎?」

例子 2:愛玲獨個兒在房內哭泣,父親知道了,便問她所為何事。愛玲說,班中的同學誤以為她想做班會主席,結果現在被部分同學排擠。父親就這樣回應:「你有試過跟同學們說個明白嗎?有沒有找老師協助呢?」愛玲垂頭不語,父親接著便說:「我老早說過,跟別人相處,事事要當心……」

小明的母親在演繹,而愛玲的父親在提議,他們共同做了的事,就是教訓子女。但他們沒有給予孩子空間,說出到底所謂何事,以及事件引發的感受。各位家長們,試把這兩個例子給子女看看,問問他們倘若置身其中,他們會有甚麼感受呢?

找出兩代的共通觀點

具同理心的聆聽,是兩代溝通的重要工具。正如上文所述,父母和子女對事物的看法必定存在差異。但其實,人與人之間看事物的觀點必定有共通處。以愛玲的例子而言,也許她的確未夠成熟,而且她的處事手法亦未能令到父親認同。但是,不給予足夠的空間讓子女抒發感受,往往是代溝的起因。其實,被人誤會的感覺一定不好受,相信做父親的也曾有同樣的經歷。所以在這件事上,兩代之間的觀點雖有差異,但共通點在於大家都會有類似的經驗。

父母應該多聆聽子女的故事,當他們遇上不開心的事情,縱使我們不同意他們的處事手法,但亦要肯定那份失望和失落的感受,這樣子女才能敞開心靈,與父母溝通。

升小申請 家長如何為子女選校?

小一入學申請已經開始了,家長可如何為子女選讀適合的學校呢?如何了解一間學校才是正確?孩子的特質固然重要,但小朋友的可塑性很大,相對來說,家長對教育的期望和學校是否能夠符合家長的期望就更為重要。家長可從以下途徑了解一間學校:

  1. 學校網站

很多家長都會通過學校網站了解學校,但不同學校網站的設計方向都不一樣,不容易互相比較。不過網站一般可以提供一些基本資訊,算是一個方便了解學校的途徑。

  1. 小學概覽

《小學概覽》也是一個可以取得學校基本資訊的途徑。但和網站相反,由於《小學概覽》的版面對標題和字數設限制,看上去似乎較容易比較,但很難看到學校特色,所以《小學概覽》也只能算是提供多一個方便的途徑供家長認識學校。

  1. 通過「口碑」了解

收集不同人對學校的評價,即一般對學校的「口碑」,可以是一個了解學校的重要途徑,事實上亦是大部分家長考慮的重要因素。不過,通過「口碑」了解學校,家長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各人的觀察可能都是不完整,而且學校是會改變,家長要多聽不同人的意見。第二,各人對教育的期望都不同,別人認為重要的優點,你卻不一定認為重要,你甚至可能認為是缺點。

  1. 參觀學校

參觀學校又如何呢?有人懷疑參觀學校是否可以看到真面目,但筆者認為親身接觸還是重要的。每一間學校都有她期望讓公眾了解的訊息,亦即是學校所重視的元素,這可以在參觀時了解得到。這間學校希望大家知道,她的學生有良好紀律,還是活潑自信呢?她強調學術水平高,還是多姿多采的活動呢?家長從中便可以有所比較。

清楚自己對教育的期望,有自己評估的方向,便不容易被表面的東西所影響。為子女選校並不容易,但假如家長能夠清楚自己想要的,再多用不同的途徑去了解,相信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比賽只有壓力?3大好處幫小朋友變內心強大

相信各位家長都聽過一個詞語「玻璃心」,更相信沒有人願意自己的小朋友有一顆「玻璃心」。無論是剛入校園,或是出到社會工作,每個人都會面對大大小小的競爭,如果不懂得面對,隨時身心俱疲,甚至影響個人發展。家長按小朋友興趣及意願參加比賽,好處甚多:

1. 學習遵守規則

每個比賽或是競爭性遊戲,都有其規則要守,例如必需準時到達會場、提交的作品大小規格限制等等,都可以令小朋友學習到遵守規則的必要性。家長亦可以從旁說明為何會有那些規則,目的是為了甚麼。例如訂立作品大小規格是為了公平,有時限是為了方便大家等等。

2. 學習表現自己

不是每個小朋友天生都有很強的表演慾,又或是習慣展露自己的才能。參加比賽的小朋友,可以透過觀察其他小朋友的行為,或是觀眾的歡呼聲,鼓勵等等,提高自信,學習更願意表現自己。

3. 學習面對輸贏

凡是有競爭性的,無論是比賽還是遊戲,都會有輸贏之分,而且很多時,冠軍只有一個。當小朋友取得勝利時,家長可以給予適當鼓勵,讓小朋友繼續保持對事物、對比賽的熱情。亦可以趁這個機會,教導小朋友要學習感謝比賽中幫助過自己的工作人員、隊友、朋友等等。

即使不幸落敗,家長亦可以陪伴小朋友一起走過失望的情緒,開導小朋友即使今次失敗,表現上有甚麼可取的地方,下次可以再參加等等。讓他們提早明白到,即使輸掉比賽,不等如一無所獲。更重要的是如何總結失敗的經驗,為下一次做準備。

學好3招,想小朋友聽指示其實唔難!

「點解你咁唔聽話?」、「你睇吓阿邊個個小朋友幾乖」,有沒有覺得以上說話似曾相識?小朋友「唔聽話」,是很多父母想解決又解決不了的問題。部分父母會選擇責罵,令親子關係變差,部分父母選擇放手不管,但又怕小朋友「愈大愈壞」。

想小朋友健康快樂成長,又能夠適當服從指令,其實不難,關鍵就在於父母手中。

1.不要轟炸式提出要求

將心比己,假如你一回到公司,上司就向你提出十個工作要求,你也會變得心情欠佳。然後你會苦惱應該先做哪件事,又可能會覺得工作太多,壓力大增。小朋友也一樣,同時接收過多指令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亦未必有能力分出指令的優先次序,於是索性「當聽唔到」。家長應該等小朋友先完成一件事,再吩咐第二件事,而非一口氣把所有要求說出。

2.不要用詢問語氣

有些家長喜歡用詢問句下指令,例如「食完飯不如自己打掃番好唔好啊」。對小朋友來說,這個不是一個指令,而是一個疑問,是可以選擇不做的。如果家長是想小朋友飯後自己收拾碗筷,應該直接說「食完飯要自己打掃番」。

3.選一個大家都專心的時間

甚麼時候提出指令亦是一個重要的學問,有時小朋友在看電視或打手機時,你提出的指令他可能根本沒有聽到,只是反射式的「哦」、「好」,結果當然就是忘得一乾二淨。家長可以等小朋友看完電視,或直接要求小朋友給予自己一分鐘時間,確保小朋友有聽清楚自己的要求。此外,家長在提出要求時,亦應放下手上的其他事項,給小朋友樹立與人對話要專心的榜樣。

兒童深近視 家長勿懶理 越睇越矇 窒礙學業與成長

香港兒童因為近視而需要佩戴眼鏡的情況十分普遍。由於近視問題可影響兒童生活及學習,作為父母更需懂得如何應對,並及早帶子女求醫以控制近視加深,避免近視問題惡化。有醫生提醒家長,日常生活中可從細節上多加留意小朋友的視力有否異常,如有需要,可透過控制近視的眼藥水或配置合適的眼鏡,矯正視力,如果兒童已有深近視,更需密切跟進。

港怡醫院眼科名譽顧問醫生陳迅傑表示,「深近視」是指600度以上的近視問題︰「眼球拉得越長,近視就越深。人的眼球大約22至25毫米長,每長1毫米,近視可能會加深大約300度,如果近視達800度或以上,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將會增加,例如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脫落等,針對小朋友深近視問題,父母首要工作是避免其度數持續加深,否則對成長各方面的影響都可以十分長遠。」

從細節觀察兒童有否近視跡象

不過,兒童常常有近視而不自知,只會覺得看東西不清楚,未必會宣之於口。陳醫生提醒家長,多從子女日常生活細節觀察︰「看看小朋友會否經常瞇著雙眼、走近電視,或經常心不在焉。最常見是上學時無法看到黑板,抄寫功課較慢或出錯,甚至連學業成績也會下滑。」他建議家長定時與學校老師溝通,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從而儘早識別視力問題。

要延緩小朋友近視加深,最重要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陳醫生舉例,看東西時,物件儘量距離視線30厘米,並且切勿躺著或在昏暗處看書、玩手機。此外,小朋友做功課時,光線處理也非常重要,如果子女使用右手寫字,燈光應置於左上方。他補充,小朋友在3、4歲時已有一定的表達能力,便可作定期視力檢查,平日飲食也要注重均衡營養,多吃含有維他命A食物補充身體所需。

改善生活習慣 控制近視

若然小朋友的近視問題已深到影響生活及學習,父母可因應狀況,讓子女接受適當治療。陳醫生說有4種控制近視加深的方法,第1種是使用「近視控制眼藥水」,此眼藥水以低濃度劑量控制近視,適合兒童使用,每日一次,惟這絕非「靈丹妙藥」,用藥後仍然需要透過改善生活習慣,或佩戴眼鏡等方法,矯正視力。家長亦可考慮子女實際情況,向專業人士了解應否使用混合方案,透過近視控制眼藥水及佩戴離焦眼鏡相輔相成。

第2種方法是佩戴離焦眼鏡,透過把影像置於視網膜前方,藉此減慢近視患者的眼軸生長。第3及第4種方法是佩戴離焦隱形眼鏡(硬鏡)或(軟鏡),這類隱形眼鏡一般分為硬鏡(夜間使用)及軟鏡(日間使用),一般建議7歲以上的小朋友使用。硬鏡必須每日清潔,而軟鏡則需每日更換,否則或會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

陳醫生說,曾有一名6歲兒童近視達200度,但家長認為可讓他再過數年才戴眼鏡,但這段時間兒童的視力一直下降,連學習也構成影響。他勸喻家長,如果小朋友有近視,應儘早作出改善,「太早戴眼鏡對小朋友不好」只是個錯誤觀念。

*備註:

陳醫生提醒,應對減慢近視加深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家長應與醫生討論,按子女身體狀況及實際視力問題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究竟是濕疹定皮膚敏感?

撰文:楊明霞中醫師

踏入初秋,除了開始感受到一陣陣涼風外,也同時察覺到四周的朋友開始「身癢」,皮膚問題又找上門了!不少人因而急急求診,並不斷查詢是否已患上不能根治的濕疹。雖然濕疹本身就有不同類別,但從發病機制來看,與皮膚敏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究竟皮膚敏感與濕疹又應如何識別呢?濕疹又是否這樣可怕呢?

  1. 病發的原因

濕疹 (eczema) 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炎,不具傳染性。中醫稱濕疹為「濕瘡」,是很常見的皮膚病。濕疹的內在因素包括體質、情志和腑臟功能失調,而外在因素則包括風、濕、熱阻於肌膚。「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人體的正氣虛弱,自身免疫系統功能低下,風濕熱邪浸淫於肌膚,便會形成濕疹或加重濕疹。

而皮膚敏感又稱蕁麻疹,發病與某些食物敏感或接觸物有密切關係,常見的皮膚敏感有兩類,包括接觸外來物的刺激而引發肌膚的過敏,例金屬、塵螨和化學物質等致敏原。第二個原因是食物敏感所引發不同程度的皮膚敏感問題,而出現紅斑、乾燥和脫皮等狀況,痕癢之餘更會有抓到「一撻撻」的情況。

  1. 患處外形的不同

在皮疹的形態方面,皮膚敏感一般會在患處出現泛紅,甚至風圑,搔抓後會加劇。急性期的濕疹會出現紅疹、滲液和出血等情況,慢性濕疹則會出現角質層增厚,表面凹凸不平,不經搔抓亦會出現乾燥,甚至乾裂的情況。這些增生的角質層一但被抓脫,除了會出血外,更會出現滲液的情況。而且,濕疹可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例如耳、頭、面、手、臍部和小腿等地方,但卻對稱分佈,患者會感到非常痕癢,當用手搔癢時常引致皮膚糜爛、滲出瘡液甚至含濃,而且反覆發作,使皮膚表面變得粗糙,瘡痂隆起。

3. 治療方法殊途同歸

    皮膚問題主要與風、濕、熱三種邪氣有關,特別是濕邪,濕可蘊熱,發為濕熱之證,久之濕則傷脾,熱則傷陰血,而致虛實夾雜之證。由於患者先天稟賦(即先天賦予的體質因素)不耐,脾胃受損,失其健運,濕熱內生,又兼受風邪,內外兩邪相搏,風濕熱邪浸淫肌膚所致。患者的體質一般屬於先天性脾胃虛弱型,當進食過量辛辣和蝦蟹海鮮等高刺激性的食物,又或於夏季大量進食生冷食物,以致濕毒困身,便容易引致脾臟運化失常,增加患上皮膚敏感的機會。

    所以,戒口對皮膚問題的治療十分重要。皮膚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應禁食「發物」。「發物」是指能誘發皮膚病患者出疹,病情加重的食物,發物主要包括海鮮類、牛肉、甜食、辛辣及酒等食物。病者亦應避免各種刺激皮膚的因素,例如抓癢、用鹼性強的肥皂、沖涼液或過熱的水洗澡,另外不要讓陽光直接照射患濕疹的地方及做出汗太多的運動等都會對濕疹有紓緩作用。

    妙用故事書 (高智力自閉症幼兒篇)

    撰文: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自閉症幼兒的智能及言語能力達 5 至 6 歲,又應看甚麼書呢?家長與孩子閱讀時又有甚麼技巧呢?

    高智能的自閉症幼兒應該能明白簡單德育故事,家長可參照「社交故事」形式讓自閉症孩子有效理解內容。當孩子對故事內容熟悉了,家長可把主角換成其他真實人物,或是換成孩子自己,好讓孩子慢慢把自己代入德育故事的情景中。故事角色可以變,那麼故事情節也可以有少許改變:例如「婆婆家」可改作「姨姨家」,讓孩子靈活運用所學到的。當然,角色及情節的改變,需要在兒童未發展出對故事細節的頑固之前。至於常用抽象比喻的寓言、童話和神話故事,需待自閉症兒童有能力把知識廣泛化時才可以使用。

    在認知方面,當孩子理解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家長可在故事中強調情緒字眼,例如「見到狗,美美很害怕。」當兒童適合學習先後概念時,可強調時間的描述,例如「美美做錯事,之後,說對不起。」因應孩子程度,家長可善用故事書的每一頁,加插或用語氣強調適用的字眼。

    在親子交流方面,能力較高的自閉症兒童,可與家長輪流一人一句地講故事,此方法既可訓練孩子接續故事和專心聽別人說話的能力之外,又可讓孩子在參與過程中,加深對故事的印象。家長靈活運用故事書,能夠滿足孩子發展需要和促進親子交流。自閉症孩子常常缺乏假想能力,隨書附送角色娃娃的故事書便大派用場:起初只說故事,後來加入娃娃,然後再逐步減少使用故事書,最後只以娃娃來講故事,並使用「你一句、我一句」的方法,帶孩子走出故事書,慢慢進入假想遊戲的世界。

    在社交認知方面,使用漫畫的家長,可用塗改液把人物的「對話泡泡」塗白,然後與孩子一起創作新對話。起初可先塗改某些字詞,當雙方熟習方法後,便可塗改更多部分,直至所有對話都是自創的。勇於嘗試的家長,更可試為孩子度身製作故事書及設計不同的講故事方法,吸引孩子學習所需的社交概念。

    應該感恩別人肯「出口相助」

    撰文:張傑醫生

    這個年代,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代都會有過之而無不及。原因可能是子女的數目下降,以及大家的生活質素改善,所以父母對子女的看管,不但時間多了,照顧的範圍也廣泛得多。在這種保護(可能是過度)下,往往會讓孩子很自我,並且漠視其他人的重要性。在父母的角度,自己一定有所偏心,面對自己孩子的寬容度較高。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父母自己會為孩子提出藉口解釋。這種人之常情的做法,卻有機會讓孩子變得放肆。所以,在左右做人難的境況下,若果有人肯「出口幫教」的話,父母都應該感激。其中以下是「重要人物」。

    1. 老師

    老師是面對孩子最長時間的其中一個人。我們寧願老師在平日與孩子相處時,直接指出孩子的對和錯。這種直接的訊息可以好好讓孩子「入腦」。有時候,面對負面的批評,孩子當然會不開心,但是卻可以令孩子知道大家底線是甚麼。故此,父母應該感激老師嚴格的教導,最好不要隨便投訴老師的苦心。

    1. 長輩

    許多長輩對自己的子女可能是很嚴厲,但對於隔了一代的小孩子,一般都會變得很寬鬆,甚至比孩子的父母更甚。不過,長輩的地位和做人經驗其實比任何人還好。所以,他們「讚一句」比其他人的勸告更為有效。問題是,他們是否願意做壞人的角色。如果肯,父母應該感激他們的協助。

    1. 醫護人員

    醫護人員一向是被人較為尊重。但同時,孩子卻對醫療的程序較反感。所以,在診症和治療時,孩子的反應往往是一個好的教導機會。如果醫護人員(包括醫生和護士)肯在孩子不合作的行為時作出指導,孩子必定會較為明白。雖然不一定馬上改正,但是在這人生學習過程中,必定有所幫助。

    1. 路人甲

    有時一些沒有直接關係的旁人,在孩子行為不恰當時,若果能夠馬上指出,能夠達到當頭棒喝之效。對於在場的父母親,可能會有點尷尬,但是想真一點,這對孩子的行為是有好處的。

    在處於成長學習期的孩子,在適當時候是有好好的教導,尤其是行為上有偏差時。所以,若果父母不願意做「醜人」時,若有其他人肯出聲糾正,我們是應該感恩和感激。